先举两个事例:
一个朋友一家三口生活在某二线城市,妻子是老师、自己在事业单位工作,住在一套自带小花园的别墅里。无房贷、车贷要还,基本没有任何生活压力,足够安稳一生。
某天,朋友妻子去幼儿园接孩子放学,隔着门听到老师在教孩子们《学猫叫》和《海草舞》,一群三四岁小孩子,在那里欢乐的喵喵喵。
朋友妻子回来说:“看着太傻了。就不能听一些钢琴曲吗?”
作为一名老师,朋友妻子潜意识里认为这种歌曲既不能给孩子们带来价值观上的正确引导,也不能培养孩子们的审美和乐感。但是,在那个环境下,孩子只能学到这些。
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妻子和一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件事,自然就好奇问道:“大城市的幼儿园也是这样教的吗?”
这位朋友摇摇头,笑着说:“你们这样我还羡慕呢。我们家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开始双语学习,周末还要去上舞蹈和画画各种兴趣班。孩子压力大的不得了。”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挂了电话,朋友妻子就开始叹气:“别人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外语,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里学猫叫。阶层固化,从三岁已经开始了。”
不久后,朋友和妻子就决定举家迁往大城市。别墅换成不足70平的老旧单元楼,每天挤着公交地铁上班。
做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孩子,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朋友说,在小城市里确实可以衣食无忧快乐一辈子,但孩子呢?等孩子长大,重复着我们的日子,依然在咱们这个阶层混着,等到他们长大后,也就意味着无法再阶级跃升了。
为什么都说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孩子的起跑线就是我们家长给他创造的。我们提升一点,孩子的起跑线就再比人家往前一点。
另一个朋友是沪漂,在上海工作了半辈子后还是回到了老家。或许他有能力可以在上海买套房,但是没有继续生活的勇气和毅力。朋友坦白,背负着房贷生活半辈子的日子太难熬了,回到老家安安稳稳的不好吗?
他的孩子在上海读书,在他看来普普通通的学校,没有任何背景,意味着毕业即失业,与其在大城市生活的卑微不如回老家过得舒服些。最终,孩子顺应了父母之意,回到了家乡。
两个事例显而易见,虽然他们孩子会和“父母”这辈的处境相差不大。可是前者可能正在实现阶层的转变,而后者,或许还是经历着阶层固化的过程。
阶层固化数千年来一直在上演,前几代人积累完成,后代人对于前代人的改变其实是微乎其微的。
尤其是现在的90后,基本都已经工作或者结婚生育了,就能切身感受到,你的就业环境、你的居住环境、你的未来规划、你的交友背景,其实都受到了父母财富和资源累积的影响。
有句话一度刷爆朋友圈:底层放弃教育,中产过度焦虑,上层不玩中国高考。不免令人心情沉重,可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我们只谈中间这部分群体,因为不管是往下还是往上的阶层,其实都离中层甚远。
作为中产及以上的家庭,这部分人群的父母都拥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较为丰厚的物质条件,以及更为宽广的格局和眼界。他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将自己一生的积累和阅历都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举全力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将孩子托上一个更好的平台,让自己的孩子实现阶层上行。
就拿我们有些移民加拿大的客户来说,当他们是孩子的时候,他们的父母给予了比同龄人更好的教育生活环境,等工作后他们只会积累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但是他们发现,有比自己更高一层的群体。但是在国内,他们发现已经过于局限性了,唯有走出去,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再去突破父母这辈的阶层固化。移民海外,去给孩子更广阔的未来和发展的前景。
也正是这个原因,移民早已不局限于高净值的富裕人群,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也在接触移民。每个人移民的原因都不一样,但每人的动机都相同:突破固化的阶层,为下一代完成阶层转换。
当朋友的孩子在幼儿园学猫叫,羡慕其他人的孩子在幼儿园学外语时候,有的孩子已经生活在纯外语交流的环境之中了。
羡慕吗?我想朋友的妻子一定会更加羡慕。但是起码,比起那些有想法但魄力不足,甘愿几辈子在小城生活悠哉的人来说,当他们的孩子再有了后代,就已达到了不同阶层的转变。
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句话没错,可事实却是在通往罗马的大路上,很多人并不愿意走,因为满是泥泞和荆棘。但你不走,就会一直在原地,而那些为数不多的愿意去罗马的人,他们的孩子就变成了“出生就在罗马”的那一群人。
二十年后,当90后已为父母,你的孩子在哪里呢?